问父母教育孩子最忌讳哪些事情?

答 1 个回答|353 次阅读
Coco老师 - 官方公众号:青少儿编程学习网
擅长:编程教育网站:https://kidscodes.cn/

我们常说,教育孩子父母有三重境界:一是最高的境界,既懂教育又会引导;二是不懂教育不去引导;三是不懂教育又乱加限制。我们的家长都有了学习和提高的意识,大部分已经从最低的境界慢慢变得成长和优秀起来。但是,在教育上还是有不经意就犯的错误。有些忌讳我们一定要谨记的。

(1)不停唠叨。

古人有言,死在语言上的比死在棍棒下的更多。这说明什么?语言是一把无形的刀子,能把一个人“杀”死。

如果父母总爱唠叨,不看时机,不顾场面地对孩子不停唠叨,这绝对是孩子最讨厌的一种父母的做法了。看吧,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玻璃、数学考了个不及格,我们往往听到的不是“孩子,你要去给张阿姨道歉”“孩子,我们要找到考不好的原因,题到底错在哪?”而是“你整天就知道给我惹祸,能给我省点心吗,前天刚把学校的黑板踢裂了,上星期又与小强打架,上个月……去年……”或者“你说怎么又不及格呢?你说这几年我为你的成绩都操碎了心了,辅导班报了一大堆,天天晚上陪你写作业,还有你爸爸……”哎,别说是孩子了,就是普通人听到这些也会捂耳朵。结果已然形成,父母这时候做的不是没完没了地唠叨,这样只是在倾诉自己,而全然没有注意孩子此时的痛。很多时候,我们需要给孩子空间,需要给他们自己解释、反思的机会,也许我们误会了他们,也许他们已经意识到错误,你的喋喋不休只会让他徒增烦恼,加深对你的反感。

(2)脾气暴躁。

教育界的专家指出: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,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。

而父母的暴躁脾气对孩子就是一种精神枷锁。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、不听话、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,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,必有一个问题父母,这是铁的规律。什么样的环境,造就什么样的孩子。爱发脾气的父母,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、多疑敏感、心里脆弱又好斗。当这样的孩子长大,为人父母时,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,出现“发泄伤害、复制暴力”的情况。这时,下一代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。正如蒙台梭利言: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。同时,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。脾气不好,让孩子不敢亲近,时刻处在担惊受怕中,没安全感,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(3)给孩子贴签。

父母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。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,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“恶魔”,笨蛋、认生、小气、内向、害羞、懦弱、暴躁、不自信等,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,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,在种种影响因素中,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大。

夸孩子、损孩子,是当前儿童教育中,典型的“贴标签”行为。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“负面标签”,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。不可否认,在成长的过程中,孩子会有调皮、捣蛋等许多的小毛病,但这些都是正常的,做父母的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这些地方,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。其实,真正的原因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。当我们给孩子“贴标签”时,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,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,这可以称为“标签效应”或“暗示效应”。之所以会出现“标签效应”,主要是因为“标签”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,它对一个人的“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”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。给一个人“贴标签”的结果,往往是使其向“标签”所指示的方向发展。同时,这反过来强化了“贴标签”的人,使其更“坚定”自己的看法。

(4)讽刺挖苦孩子。

家长以为靠挖苦、讽刺这种强烈的刺激,能让孩子知耻而后勇,殊不知,这种刺激超越了孩子的心智能够接受的范围,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,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。家长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,往往适得其反。

经常挖苦、讽刺孩子,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、习以为常,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有了加深作用,也会助长孩子不诚实和任性的毛病。

父母使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、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,会使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,变得自卑、懦弱,影响潜能的发展。父母挑剔过失、说话刻薄、嘲笑孩子,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,严重影响亲子关系,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。家长出口成“脏”,缺乏修养的教育方式,会令教育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失去说服力。

推荐课程 »更多

    推荐知识

    Python最适合青少儿进阶学习的编程语言

    Python精选库大全,青少年Python编程学习总结